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聚焦

中国核电发展再迎利好 核电:既要发展又要安全

核能的利用主要是发电。6月6日,环保部公布,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环保情况初审过关。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并同意公布《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此外,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中俄两国共同签署了核领域合作文件。中国核电发展,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利好的消息。

“人类不可能弃核,我国发展核能既是战略方针,又是百年大计,需稳扎稳打,不能‘大跃进’。”近日,在天津举行的“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讨”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提出这一观点,得到与会的其他10多位院士和近百名核电专家的肯定。院士专家们表示,我国核电既要坚定发展,又必须夯实安全基础。

世界核电的发展格局稳定

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容量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给原本发展势头强劲的核电业带来严重冲击,日本54个核反应堆停掉了52个。德国、瑞士等国宣布放弃核能发电。人类利用核电的前景日渐模糊。

“福岛核事故改变不了‘核能是安全、环境友好能源’的基本结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潘自强院士表示,“场内应急相对薄弱,防治放射性废水产生和处理废水的设施缺乏,监管机构独立性不够,应对外部事件的工程抢险措施不够等是福岛核事故酿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未来巨大的能源需求,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弃核。一些国家放弃核电,这对世界核能的全局影响不大。”杜祥琬说,“福岛核事故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电的安全性进行了重新评估,得出了明确的结论: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裂变核电站可以保证安全。以美国为例,美国核管会重新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像福岛核事故这样的事件在美国不可能发生。因此,在役核电机组将继续运行,并继续进行核电站延寿和新建核电站的审批。”

杜祥琬表示:“世界上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世界核能发展的基本格局仍是稳定的。中国要调整能源结构,就一定要在安全的情况下发展核电。”

中国核电发展安全可靠

福岛核事故后,中国及时对正在运行的核电站进行安全大检查,同时对在建的核电站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进行了大检查。“这两个检查现在都已完成,检查的结果都是安全的。”杜祥琬说,“我国目前已运行的核电机组为15台,总装机容量1257万千瓦,至今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这既是我国发展核电的基础,也是信心的根据之一。”

“核电是一个科学技术要素很多的产业。核能在战略上具有竞争力,有着其他能源不可替代的优点,它是有高能量密度的能源,输出功率稳定高效,具有清洁、低碳、环境友好的特性。核事故是可分析、可认识的,而且每次核事故都带来了核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人类驯服核能必然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改进的过程。”杜祥琬说。

“核能对我国突破资源环境制约、保障能源安全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2012年全社会用电量约5.14万亿千瓦时,电力缺口4000万千瓦时。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有26台机组,装机2884万千瓦。而已批准尚未开工的还有5台机组,装机422万千瓦,只有以一定比例和规模发展才能满足未来对能源需求和减排的需要。在加强管理和提高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每年装备5台—6台核电机组是完全可能的。

核电发展不能“大跃进”

“中国核电站目前15台核电站机组正常运行,26个核电站机组在建设,都没有潜在危险。”杜祥琬说,“但历史地看,我国核能事业还很年轻,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核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很多装置都是引进的,现在仍在努力实现国产化过程中。而且,我国对核电长远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的论证还不够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还没有协调配套,核能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体制还有待改进完善。在坚定地发展核能的同时,要强化风险意识,努力夯实安全基础,有一个‘百年大计、稳扎稳打’的心态和安排,不要大跃进。”

杜祥琬建议,对内陆核电站确定严格的设计标准,且对排放约束要更加严格,在场址的选择上需作更充分的论证,特别是要避开地震带和水源地。他说,欧美60%的核电机组建在内陆;美国104座运行的反应堆,100个建在内陆,我国可充分借鉴其经验。

“核电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消除放射性的大规模释放,同时加强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减小公众后顾之忧。”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认为,“新建核电站要实行国际上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并增强预防和缓解核安全事故的能力。例如提高应对长时间全场断电的能力,提升应对外部灾害的能力等。”他建议,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民用核安全设备标准体系,设立实体化、独立的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专业化核事故应急救援队伍。(本报记者 袁于飞)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